胡遠志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10月02日02版)
  和眾多鄉村少年一樣,我知道《中國青年報》是在小學教師的辦公桌上。那是1996年,面對淘氣的孩子,老師有一個妙招:讓我們大聲朗讀《中國青年報》上的文章。那時,中青報讓我們萌發了對外界的嚮往。
  2003年,我到南開大學上學,一個“鄉巴佬”進入大城市,當時一個大的變化是有了互聯網。我獨愛中青在線的中青論壇,申請成為中青在線的大學生通訊員後,我每天將學校發生的新聞報送給中青在線的老師。
  功夫不負有心人。2005年,我獲評為中青在線首批優秀校園通訊員,到中國青年報社參加了頒獎典禮。隨後,大部隊一起赴山西平遙採風。我第一次的火車卧鋪旅行,便獻給了開往平遙的列車。
  2006年,我又一次獲評為優秀通訊員。這次報社組織我們飛赴雲南怒江,這是我第一次乘坐飛機。
  那年寒假,我放棄了回家,抓住了去中國青年報社實習的機會,在北京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歲月。
  實習期間,一次有關民工專列的採訪讓我記憶猶新。我在北京西站蹲守了兩天兩夜,擠上了從北京開往上海的L197次列車,與16個農民工一起回家。這一路,我擠在兩節車廂的過道上,看到有人躺在座位底下忍受“胯下之辱”,有女乘客尿了褲子沒法換……我在記者手記中寫道:“要讓農民工走得了,也要走得好,真正讓民生工程變成民心工程。”
  在中青報的實習讓原本打算從教的我決定從事新聞工作,雖然當時已經有“新聞行業夕陽論”的論調,但人總要去乾一點自己想乾的事。
  2012年,湖北省荊州市面向全國公開選拔團市委副書記,當了幾年記者的我去參加考試,幸運的是,我考上了,併在當年8月正式上任。
  此前,雖然沒有直接從事共青團工作的經歷,但作為團中央機關報《中國青年報》的忠實讀者,我對共青團有著深厚的感情。
  緣分有時是偶然中孕育出的必然,現在想想,考試雖然是一個偶然的機會,但16年閱讀《中國青年報》確實幫了我大忙。畢竟,從媒體人轉型做團乾,還是有跨度的。
  2014年8月,我離開了共青團系統,走向了新的工作崗位。18年來,中青報情緣一直伴隨著我,讓我在人生的追夢路上,步伐更加堅實。
  我想這份感情,也將繼續下去,陪伴並助力我成長。
  (作者系湖南省省直機關工作人員)
  “尋找《中國青年報》金牌讀者(第三屆)暨讀者總動員”活動正在進行中,讀者可參選6種類型金牌讀者,亦可圍繞《中國青年報》的“青年關註”和“全媒體轉型”兩個話題貢獻智慧,參與讀者總動員。活動詳情請掃描二維碼,關註“中國青年報讀者俱樂部”微信公號。參選材料請發送電子郵件至cydreader@163.com或郵寄至:北京市東直門海運倉2號中國青年報社發行部收,郵編:100702。  (原標題:中青報伴我成長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a50oaekh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